【親子學堂】5步掌握伴讀技巧 親子閱讀更高質

本港疫情肆虐,不論戶外或室內的遊樂設施和幼兒中心均暫停開放,幼稚園提前放暑假。學齡前的孩子成長急速,有不少家長都擔心若子女長時間無法回校上課會影響他們的學習進度和成長,同時又為如何善用時間而費盡心思。家長可以嘗試與子女進行親子伴讀,培養閱讀習慣,並透過伴讀增進與孩子的感情。

於2013年,由香港大學、香港樹仁大學和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合作的本地親子伴讀課程研究中,證實優質並持續的親子伴讀,能夠增加孩子對閲讀的興趣,並能促進親子關係,讓家長更有信心地培育子女的學習和閲讀能力。除此之外,親子伴讀亦能夠提升孩子的中文認字能力和閱讀流暢度,從而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在進行親子伴讀前,家長需要留意學前兒童的專注時間只有十至二十分鐘,因此伴讀的時間應在二十分鐘内完成。親子伴讀著重以孩子為本,家長可以透過讚賞,著力營造愉快的閲讀氣氛,從而培養孩子對閲讀的信心及興趣。

第一步:選擇讀物,預先溫習
家長可以預先選擇3至4本適合子女程度的讀物,亦即是子女能認讀書中大約八成的文字,並讓子女自行決定閲讀哪一本。為了令伴讀的過程更順暢,家長可以先預習故事內容。在疫情期間,家長亦可利用香港公共圖書館的免費電子書資源 (https://www.hkpl.gov.hk/tc/e-resources/e-books/home),為子女挑選合適的讀物。

第二步:先討論封面,再介紹規則
揀選好合適的圖書後,家長可以先與子女討論封面,善用六何法問問題(何物What, 爲何Why, 何人Who, 何時When, 何地Where, 如何How) ,例如 「在封面上有什麼動物呢?」(What) 或「海豚為什麼生氣呢?」(Why) ,來引發子女對故事內容的興趣。在開始閱讀前,家長可給予明確的指示:

「我哋會一齊讀呢本書同埋睇圖畫,一邊讀,要一邊用手指指住啲字。如果你想自己讀,就話畀我聽,或者拍一拍我隻手示意 。 」

第三步:先看圖畫,後讀文字
家長可先邀請孩子觀察書中的圖畫,並透過六何法作出提問,引導孩子把日常生活經驗與書中的圖畫作出連結,有助引發孩子思考及提升其閱讀興趣。在一起誦讀文字時,家長需要保持比子女慢半秒的節奏,讓子女主導閱讀速度。當子女遇上不認識的字時,家長可以先等候數秒或以提示方式,讓子女嘗試猜想讀音。如果子女未能讀出正確讀音,家長可以教導孩子如何讀,並叫孩子重覆一次,然後繼續誦讀故事。當孩子表示希望嘗試獨自誦讀時,家長可以給予讚賞和鼓勵,讓孩子慢慢建立獨自閲讀的能力。

第四步:讀後分享,仔細記錄
在完成伴讀後,家長可以與子女互相分享讀後心得和感想。家長宜讚賞孩子在伴讀過程中的投入和努力,或討論可以進步的地方。最後,家長可以引導子女以創意方式為每一次的伴讀作記錄,例如畫一幅圖畫或寫一封信送給故事中的角色。閱讀記錄可以讓子女實在地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對培養閱讀習慣至為重要。

第五步: 一週四次,真誠讚賞
研究指出若家長每週花最少四天進行伴讀,每次十至二十分鐘,並持續七星期或以上,就能看到伴讀的成果。每次伴讀毋須強行讀完一本讀物,以「每週頻密地進行,每次短時間地閱讀」為原則,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子女閲讀的興趣。在伴讀的過程中,家長的讚賞是對子女最堅實的支持。家長可以真誠並具體地讚賞孩子閲讀的態度,譬如讚賞子女嘗試自行誦讀、遇到不認識的字時勇於嘗試、閲讀時非常專注等等。只要我們細心留意子女每個微小的改變,並給予即時的讚賞,慢慢地無論子女或家長自己都會愛上伴讀的時光。

在無情的疫情風波中,希望家長能夠透過掌握以上親子伴讀的技巧,養成與子女恆常伴讀的習慣,享受優質的親子時光,讓彼此成為對方溫暖的歸宿,以正面的態度度過疫情困境。

作者
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委員 教育心理學家 黎子欣
及 其督導之實習教育心理學家 郭梓傑

本專欄的內容為會員的個人意見和見解,並不代表本會的立場。

參考資料:

Lam, S.-f., Chow-Yeung, K., Wong, B. P. H., Lau, K. K., & Tse, S. I. (2013). Involving parents in paired reading with preschoolers: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8, 126-135. https://doi.org/10.1016/j.cedpsych.2012.12.003

本文另連載於【Parenting Headling 親子頭條】:
https://www.parentingheadline.com/article/12613/